关  闭
人民街街道水井巷社区党总支创新党建品牌“五站一场”案例
来源☆作者:发布时间:2014年10月26日 18:26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15-01-24 01:48:58      访问量:1877

水井巷社区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,本着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,把强化“三基”建设、促进社区和谐、服务社区居民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,特别是将创新党员服务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突破点,通过优化组织设置、改进服务方式、打造党建特色品牌、丰富活动载体,构建了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。

一、背景

水井巷社区地处西宁市中心地带,西至长江路以东,南至人民街,北至西大街,总面积0.6平方公里,现有常住户3464户、11033人,流动人口369户、895人;共有小区楼院40个,其中纯居民楼院9个;有企事业单位16个、民营企业11个、个体商业网点400个。社区党总支共有党员67人,其中女党员36人,流动党员3人,60岁以上的党员32人。社区组建志愿者队伍8支、118人。由于水井巷社区地处商务区,水井巷、人民街、北斗宫街三大市场处在其中,辖区内老旧楼院多、下岗失业人员多、流动人口多、商铺多,因此,社区要改变服务观念,找准定位,不断提升社区服务,为居民群众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已是迫在眉睫。

二、主要做法

(一)党员驿站,打造党员干部连心桥。针对社区党员数量日益增加,结构日趋复杂,素质参差不齐,社区教育硬件设施不完善的实际,社区以支部为平台,以小区、楼院为主体,以党支部或党小组为单位,按照就近学习、就近教育管理的原则,在社区党员员驿站内开设了“微党课”,打造社区党员教育管理阵地。社区特邀辖区党史知识丰富、政治觉悟高的离退休党员、党代表,通过上微党课开展“时事新闻听一听、光荣传统忆一忆、城区变化比一比、美好前景望一望、自身差距找一找”的“五个一”活动,结合自身的工作、思想、学习和生活实际,轮流走上讲台开展大家相互开展微党课教育。社区将“大主题”与“小切口”、“讲理论”与“讲故事”相结合,课后,组织听课人员进行评价与反馈,不断提高学习效果,在社区掀起了“人人讲党课,党课人人学”的热潮。同时,在党员驿站设立了“365党代表工作站”,党代表“365”天轮流值班服务,对群众的意见进行倾听与反馈,使“365党代表工作站”成为党员群众的议事厅、小课堂、连心室,实现了党代表“天天听民意,时时解民忧,处处汇民智,事事顺民心”的良性循环。

(二)文化驿站,构筑文化休闲驿站。文化驿站以丰富辖区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,结合居民实际需要和社区工作实际,组织辖区居民组成舞蹈队、合唱队、书法队等队伍,利用端午节、中秋节、国庆节等节日,定期进行文化交流,举办各类文化活动。同时,开设了爱心书屋、绿色网吧等服务居民项目,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展现才艺,促进沟通交流的平台,增进了居民之间的友谊,使社区文化驿站真正成为了居民群众的精神家园。

(三)博爱驿站,帮助解决实际问题。社区紧紧依托青海省首家社区红十字会,以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红十字精神为宗旨,始终把博爱、助残、助老、济困作为开展服务工作的切入点,针对居民不同的需求,着重针对社区老年人、未成年人、下岗失业人员、残疾人忽然低收入家庭等弱势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,把社会救助、博爱奉献、优抚助残、敬老扶幼等作为重点服务领域。在社区创办了“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”,建立了初级卫生救护培训制度,邀请省、市红十字会专家亲自授课,举办“群众性初级应急救护培训”,面向部分重点人群和广大社区群众实施初级卫生救护培训,为参加培训的63人发放了家庭急救箱,使社区群众逐步掌握了一些基本卫生救护知识。为特困群众发放了 “博爱爱心卡”,与省疾控中心联合开展惠民义诊。同时,发挥社区红十字会博爱家园的各项功能,启动水井巷社区红十字会“博爱家园”生计项目:资金10万元用于人民街地区大学生孵化基地创业扶持。为辖区困难群众筹集善款5000余元,对需要帮助的辖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和慰问。同时,社区利用博爱基金购置桌椅、文件柜、打印机、制作宣传栏等,使红十字会博爱家园项目能使更多的群众得到帮助。

(四)心灵驿站,架起“暖心桥”。社区依托青海乐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、青海省心理咨询研究中心,设立了“心灵驿站”,聘请资深心理咨询专家,就如何缓解工作中的压力开设青少年心灵辅导讲座,老年人心理咨询等,帮助居民群众缓解不良情绪,促进人际关系和谐,积极倡导“协作进取、务实创新、快乐工作、健康生活”的价值理念。通过组织辖区中小学生参加寒暑假实践活动、青少年自护讲座等活动,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,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,在体验中领悟,在领悟中成长。辖区在职党员积极参与心理咨询讲座,针对青少年及居民群众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讲解,在高考前,针对高考学生开展了“高考心理辅导”缓解考试压力,力求发挥出最好的状态。目前,发放社区自己制作的《青少年自我保护小常识》彩页20余份,开展心理咨询18次,调解邻里矛盾纠纷23起。

(五)民族驿站,促进团结和睦。社区成立了由社区民警、少数民族居民、清真餐饮个体户等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,确定每周一、五下午为“民族驿站系列活动服务日”。聘请专人义务为少数民族进行维权保障、心理疏导、法律咨询、法律援助等服务。举办“回汉民族亲”文化联谊节活动,不断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,增进各民族间交流沟通;设立“少数民族群众职业介绍所”,为其提供就业信息,邀请相关单位,为少数民族群众举办职业培训6期;组织驻区单位举办“少数民族专场招聘会”4场,为困难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5个。为80余名年老体弱的少数民族群众进行上门体检,并赠送“家庭小药箱”150余个。借助马忠饭店、少数民族个体经营户等社区优质资源,建立“少数民族群众困难帮扶基金”,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,为困难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创业基金,帮助其致富增收。

(六)爱心广场,延伸服务群众的触角。社区充分发挥爱心广场地处市中心、人员较为集中的优势,组织开展再就业招聘会、与乐平咨询服务中心配合为辖区老人送温暖活动,不定期宣传国家社会各项现有政策,努力使社区的“三社联动”工作扩大覆盖面,“创城”、“创卫”等相关知识宣传、重大节日节点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宣传活动,使辖区居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教育,不断提升社区居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化艺术素养,成为社区健康文明奋发向上的爱心主题广场。

     三、效果

(一)畅通了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。社区在党员驿站设立了“365党代表工作站”,社区优秀党员及党代表365天轮流值班服务,对群众的意见进行倾听与反馈,解决了辖区居民反映的如楼院卫生、政策咨询、家庭困难居民生活帮扶等重要问题,搭建了党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新平台,使社区党代表联系群众有了进一步的提升,使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更加畅通。

(二)促进了团结和睦的局面。民族驿站通过开设“民族知识小讲堂”、社区志愿者服务队、与辖区单位共驻共建,建立各民族群众“结对子、交朋友、促团结”工作机制,加强了辖区内各族群众的沟通和联系,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,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,使各族人民群众深刻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,成为凝聚社区民心、体现社区民意、凝聚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阵地。

(三) 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。社区围绕居民需求公开了承诺服务事项,设置民情信箱,倾听民声,成立志愿者队伍,开展“关爱弱困聚外力”、“关爱幼苗益智慧”等主题活动,开展便民利民服务、为老服务、环境保护活动、红十字会活动、治安巡逻活动等服务,使社区不断提升软件的档次,提高服务水平。

四、启示

一是加强服务型社区建设,是推动干部转变作风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举措。通过服务型社区建设,不断完善服务机制,创新服务载体,直接推动了党员干部走进群众,宣传政策,开展帮扶,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,化解了群众怨气。社区党组织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的意识,有效解决了“门难进、人难找、脸难看、事难办”等问题,党员干部的方法变了、作风实了、形象好了。

二是加强服务型社区建设,是化解矛盾纠纷,促进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。通过“党员志愿队”、“老年志愿队”、“红十字志愿队”等多个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各类活动,让辖区更多老年人走出家门,让更多居民群众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,实现老有所为、老有所乐,使居民群众能感受到社区温暖。通过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,吸引辖区居民积极参与各类文娱活动和教育培训,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,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逐步提高,区域内各种不良风气得到了有效的扭转,各类矛盾纠纷得到了及时的化解,邻里关系进一步和睦融洽,有力维护了社区和谐稳定。

三是加强服务型社区建设,是凝心聚力、推动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。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最终要靠社区党组织“落地”,加强服务型社区建设,使我们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中始终扎根基层,始终与人民心连心、同呼吸、共命运,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,从而形成了和谐稳定发展的广泛共鸣,有力保证了区委、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,实现了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。


青海社工网 ©2013-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联系方式:13897622488  电子邮箱:810071698@qq.com
地址:青海省西宁市海湖新区文苑路5号
工信部备案号:青ICP备14000046号-3

技术支持:中国同学网
技术支持:中国大学生网